往往工作幾年后,在一個圈子里固定下來,都會有個感觸,原來圈子不大,比如,教育圈、旅游圈、餐飲圈......
我是2014年進的“汽車后市場”圈,是的,最初我認為這也會是個不大的圈子,結果從做自媒體兩年來的體會,后市場真的不是一個圈子。
1、后市場圈子在被更小的圈子分割
最直接的,汽修和汽配是兩個除了交易外,沒有什么交集的圈子,拿汽配舉例,又有潤滑油圈、輪胎圈、易損件圈、全車件圈......這幾個小圈子之間的陌生程度,似乎不比人類和大猩猩的距離更近一些,從形式上,也幾乎是各個小圈子的人在流轉,很少看到能夠跨圈子的人存在產品上的不同還在其次,更重要的是細分領域里面的人發自內心的認為,“輪胎”、“潤滑油”這些“他們”是另一個圈子的那種“順理成章”才是我們值得警惕的,因此,我們看到每年的展會、聚會,也基本上是各個小圈子人之間的聚會。
2、天然的隔閡感讓行業人失去了“探索的天性”
我能理解產品的差異前提下,聚焦帶來生意穩定性的優勢,不可否認,某種意義上,這種“穩定”也讓后市場的創新慢了不止兩三拍。哪怕是作為行業連接器的媒體,也經緯分明的很,做汽服的、做汽配的、做輪胎的、做潤滑油的......我到今天開始慢慢的接受,最初開始寫公眾號時,因為涉及范圍太寬而被當作“怪物”的各種眼神,所以當今天,我受益于“跨圈子”帶來的視角觀察行業時。
我更能體會到這種天然“圈子”遮蔽對行業創新的損傷,我經歷過和汽配前輩談車險時,把老前輩聊的昏昏欲睡,也經歷過和汽修廠老板,談供應鏈平臺時粗暴的被“出門右拐”,同樣經歷過和產業投資人深聊行業,導致其對全行業失去投資欲望的沮喪,但,行業走到今天,任何一個人、企業、圈子,不管愿意還是不愿意,都不可能再孤立的存在。
3、“融合”不再是停留在成功企業家吹牛逼的素材
所以到了今天,融合現在不再是僅僅企業家上臺吹牛時的素材,應該是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的必要動作,因此,我們能看到,現在一個個小圈子的邊界開始消融,每個人的身份不再那么單一和純粹,行業確實到了不得不變的時候,因為有這樣幾個征兆:
每個小圈子的生意,大面積微利、甚至虧損;
靠單一細分領域已經很難賺錢賺的有滿足感,哪怕是最勤奮、最經驗豐富的行業老鳥;
過去形成的商務關系在瓦解,用戶甚至為了多10塊錢就翻臉;
大部分人,手頭沒有流動資金了;
人才跳槽的欲望都沒了,因為他發現跳來跳去,每家都差不多;
所以,“融合”這個詞匯應該作為企業家意氣風發時吹牛素材,變為一個行業不得不去做的事情了
悟道時刻
骷髏會是美國一個秘密精英社團,每年吸收15名耶魯大學三年級學生入會,成員包括許多美國政界、商界、教育界的重要人物,其中包括3位美國總統以及多位聯邦大法官和大學校長。骷髏會,也是一種圈子,嗯!
